|咨询电话
2025 年 3 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报告指出,全球仍有超过 1200 万人感染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每年新增病例约 70 万例。这种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曾被称为 “热带病之王”,其致死率在未治疗情况下高达 90%。本文将带您了解黑热病的奥秘,揭开其威胁人类健康的面纱。
一、黑热病是什么?
黑热病(Kala-azar)是由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主要通过白蛉(Phlebotomine sandflies)叮咬传播。这种疾病分为三种类型:
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最严重的类型,感染内脏器官(如肝、脾、骨髓)。
皮肤利什曼病:皮肤溃疡或结节。
黏膜利什曼病:破坏鼻、口腔黏膜。
分布区域:印度次大陆、东非、中东、南美洲等地为高发区。我国新疆、甘肃等地也曾有病例报告。
二、传播途径与致病机制
白蛉叮咬:雌性白蛉吸血时,将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注入人体。
宿主转移:原虫在人体巨噬细胞内转化为无鞭毛体,大量繁殖后破坏细胞,引发免疫反应。
潜伏期:通常为 2-6 个月,最长可达 2 年。
三、症状与危害
典型症状:
长期发热(38-40℃,持续数周)
肝脾肿大(脾脏可增至正常 5-10 倍)
贫血与消瘦(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皮肤色素沉着(晚期患者面部、四肢皮肤变黑)
并发症:
免疫力低下引发细菌感染(如肺炎、结核)
严重贫血导致心力衰竭
儿童患者可能发育迟缓
四、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骨髓穿刺:检测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金标准)。
血液检测:PCR 技术或抗体检测。
影像学检查:B 超观察肝脾肿大。
治疗药物:
锑剂(如葡萄糖酸锑钠):传统首选,但副作用(心脏毒性)明显。
两性霉素 B:对耐药株有效,但需静脉注射。
米替福新:口服药物,适用于孕妇和儿童,但价格较高。
治愈标准:症状消失,病原体检测阴性,随访 6 个月无复发。
五、预防措施
防蚊叮咬:使用蚊帐、驱虫剂(含避蚊胺),穿长袖衣物。
环境管理:清除白蛉滋生地(如垃圾堆、废墟)。
疫苗研发:目前无商业化疫苗,DNA 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筛查与监测:对流行区居民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