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高发于春夏季,农村地区更为常见。它悄无声息却暗藏风险,掌握以下知识,关键时刻能保护自己和家人!
一、警惕!这些是主要传播途径
1.蜱虫叮咬:蜱虫是最主要“帮凶”!常潜伏在草丛、灌木中,一旦附着人体,就可能传播病毒。
2.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护理患者时未做好防护,如接触伤口、处理污染物品,也可能被传染 。
二、出现这些症状,立刻就医!
- 典型症状:突发高热(体温超38℃)、浑身酸痛、头痛乏力,像得了重感冒。
- 危险信号: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骤降。
- 特殊情况:老人、基础病患者病情进展快,可能出现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三、科学应对,从预防开始
1.防蜱虫“偷袭”:
- 野外活动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脚、袖口,涂抹驱避剂。
- 回家后仔细检查全身,尤其头皮、耳后、腰部等部位,发现蜱虫用镊子垂直拔除,勿强行拽拉 。
2.做好患者护理防护:接触患者时戴口罩、手套,处理污染物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四、感染后怎么办?
- 及时就医:出现疑似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告知医生野外活动史,早诊断早治疗。
- 规范治疗:目前无特效药,主要通过退热、补液、纠正凝血功能等支持治疗。
- 居家康复:康复期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定期复查血常规。
记住,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虽危险,但可防可控!多一份警惕,多一份知识,就能为健康筑牢防线。